- 主講人 洪再生 / 農業專家
- 紀錄人 李維傑 / 課程助教
- 課程 107-1 設計思考
- 地點 關渡平原
- 時間 2018年11月7日

關渡平原是台北盆地的天然濕地,也是天獨厚的肥沃農地。農業和灌溉水源有重要的關係,過去在平原上的自然水系,經過農業開墾和人工整治,起了很大的變化。本課程邀請熟悉在地水系和農業發展的專家,一起在實地介紹關渡平原水域及田地的過去和未來。
農作專家:洪再生
參訪這天,洪大哥騎著摩托車而來,黝黑的皮膚在太陽下曬得金光,洪大哥首先介紹養育稻苗的器皿,看似簡單的器皿,卻也是集聚了許多農法經驗而演變而成的生命。踩著濕軟的土地進入稻田,稻作的高度人相差不遠,每個稻作都彎曲著身體,映證了「低頭的是稻穗,昂頭的是稗子」這句話。


稻作大學問
洪大哥解說,不同的節氣、濕度、天氣變化等,都會影響稻米生長,因為土地是活的,且農法各地不一,儘管是同一片土地,也需依照當年而有所調整,洪大哥與稻田的關係像是多年來的忘年之交,依附著彼此,也同時要留意彼此的情緒與需求。他沒有使用非常高科技的機械材料去收割,而是最簡單的卡車與收割機,這一用就是好幾年,似乎反映著面對土地時,不需要太暴力地對待它,除此之外,為了使土地永續生長,除了要在稻田上運用良好無雜質的肥料(紅土)之外,也要認識這片土地上的動物,例如正在孵化的蛹、毛毛蟲、螳螂、福壽螺等,生態是一個大系統,每一個小環節都連接著彼此,洪大哥除了要盡可能地避免會吃掉農作物的動物,也要學習與這些動物共處,例如:洪大哥說現在的鳥不怕稻草人,反而會站在稻草人上休憩,為了避免麻雀吃掉稻穗,因此設置兩條白線,讓鳥誤認那是網子。





與自然共生
儘管洪大哥說他念的書不多,但是整天泡在大自然中,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活教室,他的所見所聞都是大自然最真實的樣貌,這也造就他重視環境保護。洪大哥作為一個以農維生的人,卻能保有對於土地的尊重,對食材的堅持,從小到大幾十年來專心做好耕作,並笑著跟我們說「凡事謙虛努力,自然就會被看見」,如同他驕傲地分享他的稻米比別人重的還要飽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