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大橋頭藝術工作室)

  • 主講人 周學涵、姜名駿 / 大橋頭藝術工作室
  • 紀錄人 李維傑 / 課程助教
  • 課程 107-1 設計思考
  • 地點 關渡自然公園
  • 時間 2018年10月5日
周學涵與姜名駿與學員交流分享

獲邀參與 2018 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的大橋頭藝術工作室,以參與式藝術和環境藝術為主要創作形式,重視作品與人事時地物的關係美學。以田野調查,聆聽在地故事,追尋適合的媒材,嘗試更充分的地方連結,對於本課程所探討生態議題的藝術參與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本次參訪藝術家在自然藝術季創作現場,藝術家姜名駿分享從都市宅男到自然藝術現地創作《超時空自然要塞》的歷程。藝術家周學涵談藝術(藝術家、藝術創作)如何和相關單位結合,產生共創互利的狀況(自然公園徵求藝術家→產生亮點→引導民眾了解生態教育)。

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源起

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紮根於深具生態保育價值與豐富河口文化的關渡濕地,打造人與藝術、自然的對話空間,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這門重要課題,今年2018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以「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這句童話故事結尾慣用語,向「以人類為中心」觀點提出批判,探究一種更具他者關懷的生存倫理,並期待激起對話,共同想像一個能與所有住民共生共榮的永續未來。本次由策展人冉挹芬策畫,邀請來自各國的藝術家進行創作,不限制作品的形式,給予藝術家很大的創作想像空間。藝術家到關渡自然公園進行參訪瞭解後,再將創作想法與策展人討論,策展人會盡力協助藝術家的需求,例如:蒐集材料。

大橋頭藝術工作室

大橋頭藝術工作坊(Bridgehead Art Studio),由周學涵 (Chou, Hsueh-Han)與姜名駿(Chiang, Ming-Chun)兩位藝術家組成,以公共藝術、環境藝術、燈光藝術為主要發展方向,維持有機的組成狀態,重視作品與時間、空間場域結合所產生的美學,構築於視覺藝術、立體造型專業基礎,同時著重以田野調查為創作的公共性進行鋪墊,追尋適合的媒材與聆聽在地故事,做與地方連結的創作。周學涵與姜名駿表示,參與各類藝術季除了是藝術家回應世界的方式,同時也是工作室的收入來源。他們第一次參與關渡自然藝術季,起初並不用提交一個確切的作品計畫書,成品也不需按照計畫書中執行,因此他們有更多的時間能去感受自然公園對他們的意義,經過思考後,逐步將他們所體會到的想法,轉化後蘊藉在作品中。

大橋頭藝術工作室《超時空自然要塞》(翻攝自2018關渡自然藝術季官網)

此次作品《超時空自然要塞》秉持的不插電以及不用鐵絲的方式作為主要觀念,運用竹子蓋出能與環境共存並提供不同視野去觀看世界的一作自然建物,觀眾可以爬上建物,在上方的平台進行活動或休息。

周學涵與姜名駿指導學員如何將竹條編織在建物上。

在各類藝術季的工作坊課程經驗裡,兩位藝術家也提到:工作坊的必要性為何?他們認為工作坊有各類不一樣的形式,應該由藝術家自行決定要如何與觀者在工作坊中達到交流,若是主辦方硬性規定藝術家工作坊的形式,那麼寧可取消工作坊。關於本次關渡自然藝術季的工作坊,策展人冉挹芬決定交由藝術家策畫,因此,各類的講座或唱歌舞蹈,都是非常好的工作坊形式。除了有主辦方的支持之外,周學涵與姜名駿表示,與其他藝術家互相認識與交流,也是這次參與的最大收穫。例如藝術家陳勇昌先生教導如何將粗的竹子,慢慢削成竹條狀,用來進行建物的結構編織。周學涵與姜名駿也在此次參訪活動中,帶領學員進行削竹的示範與體驗,並且將學員削下的竹條,編織到《超時空自然要塞》的建物中,未來也將會與民眾進行共同完成建物創作的參與式藝術體驗。

Lua Rivera《絲繭》

Lua Rivera作品《絲繭》(翻攝自2018關渡自然藝術季官網)
Lua Rivera作品《絲繭》

Lua Rivera是擅長拼貼與織品的視覺藝術家,創作基於如築巢,生長和生物適應等過程。此次作品《絲繭》模仿蛾繭造型,人們可進入到絲繭中,象徵提供人類與植物一處臨時庇護所。對她來說,藝術可消除學科間界線,促進彼此更自由交流,也讓超越美術館圍牆的展覽得以發生。

杉原信幸《貝之船,關渡:編織.水》

杉原信幸 作品《貝之船,關渡:編織.水》(翻攝自2018關渡自然藝術季官網)

來自日本的藝術家杉原信幸(Nobuyuki Sugihara),擅長用自然素材(如貝、石、木、土、草、繩、網、布等)做出帶有神祕原始力量的空間裝置,他此次的作品:《貝之船,關渡:編織‧水》收集自然公園池塘中的許多圓貝殼,並用關渡宮的香灰製成天然黏著劑,將貝殼們接連在一起,創作一艘閃耀著珍珠光澤的貝殼船。

陳勇昌《扶持》

陳勇昌《扶持》(翻攝自2018關渡自然藝術季官網)

來自花蓮縣豐濱鄉港口部落的陳勇昌(Kaling Diway),擅長自然素材之重塑、解構及雕刻,作品充滿對部落生活的情感。此次作品《扶持》,例用裁切過的竹子編織成燈塔造型,傳遞藝術家感受到的社子島人生,富有原民文化傳承的濃厚使命。陳勇昌也是一個歌聲十分美妙的藝術家,常透過原民傳統歌謠與觀眾交流,共同產生對於土地的關懷。

廖柏森《從何處來,往何處去?》

廖柏森《從何處來,往何處去?》(翻攝自2018關渡自然藝術季官網)

廖柏森(Liao, Bo-Sen)透過社群參與、新型態公共藝術,試圖用藝術形式轉化各種僵化領域。此次作品:《從何處來,往何處去?》呼應後方的山脈輪廓,使觀者注意到山上的突兀建築,提出了人們未來應該與環境如何共生的問題。廖柏森目前作品偏向探討資本社會下各種媒體與影像內容,並開始關注台灣社會非主流社群生存境況,透過社群參與,創作新形態公共藝術,試圖透過藝術形式轉化各種僵化的領域。

Matt Chun(with Miro Jones)《神聖之所》

Matt Chun(with Miro Jones)此次作品《神聖之所》與兒子Miro合作,運用自然公園中的土揉合水,進行創作,也帶領民眾參與工作坊。Matt Chun是來自澳大利亞的藝術家、肖像畫家與獨立作家,常使用鉛筆、水彩與複合媒材創作大幅肖像與地景畫,也為期刊雜誌撰文。

更多活動詳請請參考「2018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官網:http://www.guandu-natureart.tw/year/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