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查主題 北投福慶宮與周邊漢人建築
- 研究人員 蔡戈尹/課程助教
- 紀錄人 蔡戈尹
- 地點 磺港溪下游漢人建築群及福慶宮-土地公埔、下土礱間庄
- 時間 2018年11月23日

現有道路可經由中央南路二段39巷及71巷進入,與中央南路二段形成了一個街廓單元,在街廓中,發現大多數的建築部分已是鐵皮加蓋,局部則為傳統漢式磚造石砌建築與鋼筋混凝土建築,外表再覆蓋一層鐵皮,一旁則是福慶宮土地公廟。
磺港溪與北投福慶宮
北投福慶宮位於中央南路二段39巷26號,現位於磺港溪下游溪畔南側,原為北投陳姓地主捐獻設立水尾土地公祠,於清咸豐壬子二年(1852年)磺港溪水域暴漲嚴重,中下游的區段時常因暴漲而改變水文河道,而導致附近民居受大水波及時常遷移,當時土地公祠也被沖毀,而後該庄居民集資重建,有兩百多餘年的歷史為北投庄最早之土地公廟,現址是於民國六十四年磺港溪整治改建堤防,而將福慶宮南移重建。






北投庄普度
在福慶宮的中元普度祭祀活動中,為整個北投庄的總廟普,分為四個角頭,在每一年的普度祭祀活動中,由個角頭輪值擔任該年度普度活動的總普單位。
以現在的行政區分所涵蓋的祭祀範圍包括了:
八仙-八仙里
中央-中央里
磺港後-青江里、奇岩里
溫泉-溫泉里、林泉里、長安里、中心里

就地取材—唭哩岸石
土地公埔位於磺港溪下游一帶,在磺港溪水文中因暴漲而變遷較為嚴重的區域,而因多年來磺港溪的整治加上捷運的開闢,路橋的建設,已使得該區呈現較不顯著。目前觀察所看到的早期漢式族群建築中,發現有較多運用唭哩岸石建材所搭建的民居,在土地公埔的地理位置來看,該庄東北方不遠處,正是北投唭哩岸石打石場,在離建材採集區域較鄰近的聚落裡,使用該地特有的唭哩岸石作為建材使用較為普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