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的建構與展望

  • 主講人 陳慧慈 / 北投八頭里仁協會
  • 教師 張婉真 / 北藝大 博物館研究所
  • 紀錄人 曹洛 / 課程助教
  • 課程 107-1 新博物館學思潮
  • 地點 北藝大 研究大樓 R410
  • 時間 2018年10月2日
北投知多少:北投既然要成為一座生活環境博物園區,在地有什麼樣的條件?
—從「地質學」觀點探究

陳慧慈老師在40歲時(1994年),因為北投國小的一封師生陳情書,讓他開始
注意到家鄉的歷史和故事,並成立八頭里仁協會。八頭里仁協會不僅是一個純粹
的文史工作室,而是關懷社區中許多歷史人文、家庭和樂,甚至是倫理議題。

北投知多少

陳老師與我們分享,北投既然要成為一座生活環境博物園區,在地有什麼樣的
條件?從「地質學」來看,北投擁有全臺灣唯一的火山地形,影響早期北投產
業型態。貴子坑的五指山層及軍艦岩的木山層為臺北盆地最古老及第二古老的
地層,同時也使得陶瓷產業得以發展。還有世界上目前唯一以臺灣地名命名的
礦石:北投石。從「產業歷史發展」觀點,北投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自清代
得郁永河採「硫磺」,日人在貴子坑一代發展陶瓷產業,在陽明山竹子湖試種
「蓬萊米」,在北投溪種植藺草,因溫泉水的滋養、韌性極佳,1950年,北投
藺草佔臺灣藺草輸出量比例約40%。從「人文」觀點,北投孕育了當代的知名
藝術家—陳明章(音樂創作/製作人)、李宗盛(音樂創作/製作人)、郝譽
翔(詩人、散文家)等

北投石的地質介紹
1916年4月1日新北投火車站(新北投驛)完工,也因此有了「新北投」這個地名。

構想與目標

《北投社》雜誌第二期(1996.5.19)刊登「北投溫泉生活博物園(ECO-
MUSEUM)」的初步構想,當時是委託郭中端老師和憲二老師,踏勘數次後提
出來的一個觀念。以北投溫泉博物館為核心博物館,周邊有溫泉街、台灣民俗
文化館、防空壕迷宮區、兒童樂園、捷運新北投站、關渡平原、其他文化資產
等,再向外拓展到大磺嘴、陽明山,這屬於北投的地質景觀區。經過協會一年
的內部討論,決定在《北投社》第七期中將此慨念正式更名為「北投生活環境
博物園區」。原因是不想被「溫泉」所框限,而是想發展出強調北投「生活」
與「環境」的願景目標。

作為「歷史街道」

2006年陳老師探訪日本宇治,發現它多了一個稱號叫做「源氏物語的故鄉」,但
其實在《源氏物語》中,宇治只出現在最後。陳老師抱持好奇心開始踏查,發現此地有源氏物語博物館、源氏物語步道、創造故事場景、雕像,就好像把《源
氏物語》看了一遍,這樣的設計會讓人印象深刻,而且有助於對地方更近一步
的了解。陳老師認為要找回地方的歷史感,「歷史街道」應該只是其中的一種
方式,至於後續,應由委員會共同集思廣益、規劃,這必須回到園區的設立主
旨「生活」,而不是為了觀光。

陳慧慈老師解釋1996年刊登於《北投社》雜誌第二期的「北投溫泉生活博物園」構想。

未來展望

於公部門,陳老師期待有個「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經營委員會」單位,召集
人由臺北市副市長擔任,統籌北投地方館舍、並編列預算。綜觀來看,把北投
作為計劃來堆動,更重要的是整合資源,也能夠避免活動類型和時間重疊的問
題。
於教育,學校進行環境教育時,開始讓孩子和老師了解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
這件事情,不斷的、持續的說北投的故事,慢慢地建構起北投民眾的向心力和
文化底蘊,這絕對不是靠政府的宣導、廣告、報導能夠達成的。尤其是小學階
段,因為家長在這個階段最願意投入時間陪伴孩子,孩子有什麼作業上的需求
也會尋求家長的協助,在這樣共同學習的過程中,家長也能跟著孩子去觀察北
投的環境,去認識自己的家園。透過這個方法,才比較容易帶動在地民眾。「唯
有教育我們的下一代,他們再將家長拉進來,才能夠集結社區力量,讓我們的
生活環境博物園區被共同建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