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n Bag-地理資訊數位典藏與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系統介紹

  • 主講人 廖泫銘 /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研究副技師
  • 教師 黃士娟 / 北藝大 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 紀錄人 王辰勻 / 課程助教
  • 課程 107-1 臺灣日治時期建築史
  • 地點 北藝大 國際書苑
  • 時間 2018年09月26日
北投關渡地區 取自日治二萬分之一台灣堡圖(大正版)

廖泫銘老師說道:「地理是歷史的舞台,地圖是地理的語言。」這句話可以貼切形容地圖與地理歷史環環相扣,圖資的重要性。

廖老師說:「解讀地圖的功力依專業不同而有不同的解讀,各行各業都可以、也都需要學會GIS。」

地理資訊數位典藏

演講中依序介紹地理資訊數位典藏:

數位方輿(古輿圖)

古輿圖是早期為皇帝專用的地圖,現在數位化供大家使用。例如:清光緒四年(1878)《全臺前後山輿圖》牡丹社事件沈葆楨撤來台灣,融合西方經緯度,中式轉換西式地圖的過渡產品。

地圖數位典藏整合查詢(現代測繪地圖)

早期是國家專用,機構分散而且一般人難取用,中研院將地圖數位化彙整成系統資料庫,提供一站式地圖整合查詢服務,跨機構整合性資料庫檢索,具完整豐富的元數據(metadata)、線上等比例地圖檢視瀏覽,並方便地理空間查詢建立與查找。

如何申請需要的圖資

申請程序所需:地圖字號、姓名、清單

數據範圍:台灣、東南亞、中國等地。

除了教導大家如何使用系統外,地圖如何解讀的技巧也一併傳授,例如:關廟地圖-此圖為基本地形圖的實測地圖,紅字或紅線是修改痕跡,可以看出行政區劃的調整與地名變遷。

GIS運用

老師為我們介紹兩個資料庫,分別是:

臺灣航照數位典藏整合查詢系統(現為地圖數位典藏整合查詢系統)

收集1943~1976年臺灣舊航照影像資料 ,1943年後大量軍事航照圖出現,1976之後為農林局負責。

地圖與航照通常研究者會一起使用,互相比對會發現有趣的地方,進而到研究。

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如何將老地圖與當代 GIS結合?

可運用GIS軟體操作疊圖分析(Overlay),將無數張地圖疊加在一起,與現在的google map比對,疊出古今的變化與差異,看到歷史的變遷。

除了資料庫的活用,老師也介紹一款免費好用的GIS系統(QGIS),稍微講解如何使用,並提供教學網站,也推薦大家使用GIS,利用GIS的輔助,對於師生在作北投研究有很大的幫助。

廖老師在最後說道:「解讀地圖的功力依專業不同而有不同的解讀,各行各業都可以、也都需要學會GIS。」

廖泫明老師講解網路沒有如此發達的年代,早期的地圖如何獲取用作學術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