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大比例尺城市地圖

  • 主講人 廖泫銘 /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研究副技師
  • 教師 黃士娟 / 北藝大 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 紀錄人 王辰勻 / 課程助教
  • 課程 107-1 臺灣日治時期建築史
  • 地點 北藝大 國際書苑
  • 時間 2018年09月26日
北投與新北投車區域 取自大屯山公園國家區域圖

承接Brown Bag所介紹之「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系統」,有別於涵蓋全島尺度之小比例尺地圖(集),中研院人社中心進一步針對台灣主要城市,建立大比例尺之歷史地圖系統。地圖對文化資產來說能夠有效掌握空間,也對文化資產的調查有幫助,每個領域的人看事情的角度都不同,藉由地圖的解讀能給不同領域的人不同的答案。

承接Brown Bag講座,下午廖老師更深入分享日治時期的圖資

日治時期的國土調查

在日治時期進行國土調查與整理,開始土地調查事業(1898-1904)(不含番地),因此產生地籍圖、土地台帳、土地申告書,利用這些材料可了解當時的土地利用及回朔到更早以前的土地異動狀況,調查出私有土地及非私有土地:

  • 林野調查事業(1910-1914):無人使用的土地。
  • 官有林野、民有林野:土地無交易資料,但已有人長年使用的占有土地,且國家承認此事。
  • 官有林野整理事業(1915-1925):要存置林野(例如:保安林)、不要存置林野(如:放領地)。

地籍資料的判讀

地籍資料的使用對於調查來說是最重要的資源:

舊地籍圖(20世紀的文化遺產):大部分從日治初期使用於今天,1/500比例尺屬於城市圖(地籍圖)。

  • 看地籍圖的基本知識:
  • 無主地-道路(黃色)、河川水圳埤塘(藍色:如有地號為機關管理)
  • 黑線-為原始資料。
  • 紅線-分割土地(代表繼承或買賣)
  • 地圖細緻變化-台帳內容可以看出土地權益及利用的細微變化。
  • 重劃\重測圖-原有資訊就會不見。
  • 地目-建(建地)、田(水田)、火田(旱田)、雜(其他)、水(埤圳)、道(道路)、祠(廟宇)…。

地目可以是個旁證,至少在確認土地利用時不會判斷錯誤,反映當時建築或土地的使用。

  • 中研院在地籍圖的整理及建構是根據政府機關需要或是研究調查來配合,建構出歷史地籍圖數位典藏。
  • 地籍圖是「住所番地」地理座標定位,其資料可以從舊戶口登記簿、舊地籍圖中找出細微的歷史資訊,對於城市考現學、城市調查研究來說是必須掌握的資料,老師舉了台灣現在許多城市使用地籍圖調查的案子,說明地籍圖資是調查研究非常重要的一環。

市區改正圖與火災保險圖

都市計畫是一個現代化的空間規劃概念,而市區改正圖(都市計畫圖)從日治時期就開始實施,對於城市發展極為重要,現在有許學者也正在研究這塊領域的計畫,但都市計畫圖是個規畫圖,必須小心仔細比對現有的地圖。

火災保險圖即火災保險特殊地圖,是供火災保險公司投保的地圖,日治時期的殖民城市才有的地圖,圖中會標示消防栓、地磚、建材、路寬等資訊,火災保險圖也補足台灣1930年代地籍圖的缺口。

日本戰前(北海道)樺太火災保險特殊地圖集成

老師在這場演講中介紹在研究中可以來運用的歷史圖資與現在能線上免費獲取的地圖,並介紹能自行製作圖資的免費軟體,師生在這場演講裡學習各種實用的技巧與知識。

廖老師與師生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