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酵中的生活設計

  • 主講人 高偉恩 / 水越設計公司設計長,都市酵母專員
  • 教師 陳俊文 / 北藝大 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
  • 紀錄人 李維傑 / 課程助教
  • 課程 107-1 設計思考
  • 地點 水越設計公司R410
  • 時間 2018年10月24日
水越設計的半開放式空間,能在此交流想法。

水越設計曾進行許多自發性或非營利機構的社會設計專案,種種創新的想法令人耳目一新,而如何發想和實踐社會問題解決方案是本課程最想了解學習的部份。 

都市酵母(Yeast city)計畫

水越設計工作室從 1994年成立於法國,兩年後回到臺灣開始深耕。2003年提出「都市不全球化,越 locol 越國際」計畫,以反思當人們盲目邁向國際化都市的發展時,同時忘了我們本土的獨特性。2006年提出「都市酵母(Yeast city)」計畫,以麵團發酵後的黏性作為比喻,說明在「黏性城市」中,設計作為一種連結城市與城市、城市與人心的一種方式,人們在黏性城市中的關係不再冰冷,而是彼此互助關照,愛上自己的所在地。

「黏性城市」必須從小地方開始發酵,因此水越從「一條街的互動計畫」開始著手,邀請居民運用書寫的力量,紀錄他們希望這條街擁有哪些事物。另外,也在巷子裡設置聲音裝置,讓這條街變成是「音街」,從中發現視障者的需求,藉此與附近居民互動,拉近彼此的距離,甚至與居民一同合作「瓢蟲島嶼記」,運用可分解的糯米製作瓢蟲,讓未曾看過瓢蟲的城市居民,反思環境保護的重要。

《音街》(翻攝自水越設計官網)
《瓢蟲》(翻攝自水越設計官網)

設計:生活中的觀察

設計的想法都來自生活中的觀察,睜開眼的瞬間都可能是設計的起點,人們不需要進到美術館中才接觸的到設計,而是生活所及都可能讓設計發生。例如在教育方面,收集「世界最美的教科書展」,透過書本設計作為美感教育的一環,也與虎山國小合作課程,透過色票與顏色去認識學校周圍的環境色彩。環境的色彩是人們記憶城市的第一印象,偉恩講者提問:「你會想去一個想去一百次的地方?還是去一個只想去一次後,就不再想去的地方?」藉此點出在城市中的每一個小細節,都是城市中的形象與宣傳,例如:「臺北市清潔隊員裝備提升計畫」中,將設備中的掃把材質、垃圾桶開口大小、服裝透氣度等,重新進行設計與改造,並且反覆詢問使用者的經驗,讓環保員與清潔設備變成市城市中的特色,另外,也在「臺北城市景觀改造計畫」中改造變電箱的色彩,將環境色作為變電箱的主色,運用減法色彩,使人們的視覺經驗能更舒服地享受到自然美景;在城市中的運動標誌「臺北人愛運動」,讓我們對運動更幽默地看待。

《臺北城市景觀改造計畫》變電箱減法色彩推廣(翻攝自水越設計官網)
《臺北人愛運動》標誌(翻攝自水越設計官網)

城市中的空間設計

在城市中的空間設計,還包括了「台北鄰里公園翻轉計畫」利用水塔建造遊樂園;在士林捷運站附近空間展覽「白晝那道光」橋墩光廊,讓閒置空間透過藝術品的設置,民眾用新的視角觀看空間,參與穿梭在近千顆的氣球柱,但過程中作品難免遭受破壞,因此水越決定將毀損的展品堆疊起來,讓民眾看到資源的浪費,提醒民眾本來美麗的互動作品因為人為破壞,使藝術就變垃圾了;在桃園富岡車站的吊燈藝術,邀請當地技藝百工運用特色材料「竹子」製作吊燈,並集結村民的力量,讓富岡車站充滿了故事及色彩,一同復興鄉鎮文化與人心。

白晝那道光(翻攝自水越設計官網)
桃園富岡車站的吊燈藝術(翻攝自水越設計官網)

「設計等於生活,設計師負責協助人們改善不便和不舒服之處,為生活創造更多新的可能。」這就是水越設計強調「以人為本」的設計,透過不斷地與民眾進行對話與溝通,才能瞭解與同理這個城市中的需要,並且打動人心。 

高偉恩先生與學員合照

更多詳請請參考「水越設計公司」官網:http://www.aguadesign.com.tw/index.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