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類世的教與學(Teaching Strategies for The Anthropocene)

  • 主講人 Patrick Degeorges / 巴黎政治學院(Sciences Po)兼任教授
  • 教師 張婉真 / 北藝大 博物館研究所
  • 紀錄人 曹洛 / 課程助教
  • 課程 107-1 新博物館學思潮
  • 地點 北藝大 研究大樓R410
  • 時間 2018年10月23日
Patrick Degeorges說明人類世的教學內涵。

Patrick Degeorges教授首先說明他在法國所參與的人類世教學課程(Anthropocene Curriculum,以下簡稱AC)的成立與主旨。

(1)   Haus der Kulturen der Welt與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馬克斯普朗克科學史研究所)以及國際合作夥伴合作,開發了人類世課程。該專案課程以實驗性和示範性的方式探索了通向新的跨學科知識和教育文化的途徑,思考地球的總體知識應該包含什麼?

(2)   人類世的困境提供了機會,使跨學科聯繫,並嘗試新的高等教育形式,如大學/學院、研究平台和文化機構,培養跨學科思維,新的研究模式並相互學習。

人類世與雲端科技

人類世教學課程透過網站,紀錄並儲存課程資源、過程及階段性結果。

  • AC網站是一個持續成長、發展的開放式存儲庫,紀錄下跨學科教育和合作研究及結果。
  • 透過雲端技術,替未來提供長期的資源補給,以應對人類世的各種挑戰。

透過歷年案例說明課程內涵,例如Campus 2014: Seminar “Imaging the Anthropocene”、 Campus 2016: Seminar “Sensing the Insensible – Aesthetics in/and/through the Anthropocene”、 Slow Media: The Imaginary Museum of Listening to the Anthropocene等。每一場研討會皆傳遞關於人類世議題的不同訊息,如對於未來圖景的探索和想像提出了關於人類世及其在建築和藝術等領域的影響的新觀點,或透過對人類學領域美學的批判性眼光,改變人們對於世界的理解等。

Patrick Degeorges分享思考人類世的四象限模型。

人類世的教學方法

Patrick Degeorges教授另也介紹不同領域,甚至跨領域的教學表現或形式,例如音樂、博物館與展覽、雜技表演及攝影展,意味著人類世的討論與教學非常多元,由不同的角度切入皆可能獲得意外、新奇的知識發現。

Patrick Degeorges說明如何於學院中以案例進行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