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講人 陳穎禎 / 明治大學 大學院 理工研究科 建築學博士
- 教師 黃士娟 / 北藝大 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 紀錄人 許雁婷 / 課程助教
- 課程 107-1 臺灣日治時期建築史
- 地點 北藝大 研究大樓 R413
- 時間 2018/9/19

摘要
對於空間研究或觀察者而言,人文及自然地理的環境分析為不可或缺的手法,映入眼簾的樣貌及狀態是觀察一開始的重點,而後再去理解城鎮的構成、機制及脈絡,進而詮釋其本質或價值。本次講座以複數案例探討台灣城鎮的形成與脈絡,並以領域論的觀點來解說城鎮的性格與地方區域特質。
何謂城鎮/都市?
- 原都市 = 國家:社會共同體、族群、文化、生活圈
- 歐美都市的靜態 vs. 東亞都市的動態:歐洲都市發展為外擴型,不同時代特質以同心圓方式向外堆積、限制強硬 / 東亞都市則是以據點、複合堆疊、柔軟性發展
- 都市是複合的集合體,表現了特有的文化,所有的國家都是由城市、都市開始誕生,去理解都市就是去了解一個地方的面貌與文化。
台灣城鎮都市議題的定位
- 台灣是東亞都市中的奇葩之一:漢儒封建全圈中開拓性格強烈的台灣
- 台灣資源豐富,漢移民開拓建立出許多城鎮。不過由於天候地形險峻、族群複雜,許多城鎮與聚落是游移或是動態的存在。
- 日治時期台灣近代化,多數城鎮開始定調,其後再由國府移台、工業化、經濟起飛、消費社會、全球化等諸多因素下改變其形態。
台灣傳統的空間組構
- 台灣都市城鎮原點要從漢人開墾開始談,1990-2000之後的發展脈絡就是與之前不同的新自由主義,而非從移民開墾而來
- 由於台灣屬於開拓型的邊陲地方,在討論聚落時需有不同的角度,而非一般國家性的層級分析
- 都(國家都城)→市(集散互市)→城(行政)→街(商業行為、交易、社群核心)→庄(農業聚落)
土地開發與空間構成
- 台灣屬開拓型社會,政府干涉利少,空間塑造的影響人是開拓者,實際開拓經營土地空間者是小租戶
- 日治時期大租戶消失,戰後佃農獲得土地,擁有的土地被細分化,後被變更為都市用地,剩餘土地才變成三合院
- 庄的空間組成:農業生產空間,會有三合院、臨時性空間、血緣關係、地主層、佃農層(建築材料區別)形成完整的生產結構
- 街的空間組成:幾個庄就會產生交易需求,形成街,這是整體的網絡關係,過去的城鎮是屬於相對封閉的空間,如永靖挖護城河、設竹圍,漢人在開發城鎮技術相當純熟,包含商業及宗教信仰,分配公共設施修繕費用等。
- 漢人開街模式:建廟(信仰、議事與仲裁中心、領域界定性格)、市街、店地(租戶)、大厝地(地主)、農地
空間的觀察視點
- 形態學:長甚麼樣子?長成這個樣子的關係是甚麼?有甚麼差異?講求藉由外表型態去理解、分類、歸納,了解性質,進而了解構造→空間構成=情報+履歷
- 建築類型學:都市擴張呈現型態改變、產生都市紋理與不同建築類型。時間軸的前進下元素積累而產生多樣化的類型,並且其構成有多數階層,形成出一連續性的空間體系
- 理解傳統紋理單元:如合院、店仔厝/街屋
- 從空間紋理觀察城鎮化:
- 技術史:都市空間被大量需要時加強磚造大量出現,呈現妥協的狀態,為經濟起飛前夕、進入都市化現代化前出現的建築類型
- 生活空間史:分家、土地分割(戰後嬰兒潮高生育呈現於城鎮化之空間紋理可見土地分割細碎
- 傳統與現在的分隔:大家不再想一起住
- 由於土地發展之變化,使建築形態也隨之改變
- 先行型態論:比如受限於漢人繼承習慣,合院區分地上物所有權,如正身給長兄、護龍給弟弟之類,改建時也受限於正身及護龍規模;都市化後原先灌溉水圳已無農用需要,可能於都市化後轉化為巷弄,社區小公園也可能原為水汴頭,現況呈現可能緣於原先功能
邁向巨觀的理解 – 領域論
過去的台灣都市是移動的,因為河流變化湍急、變遷氾濫嚴重,城市範圍不是固定的,另一方面與族群械鬥有關,由地形可看到都市移動的過程,地形雨水資源掌握空間發展
- 台灣:前近代以水系經濟為基礎的都市構成;近代後以基礎建設為基礎的都市構成
- 水系都市的領域論:社會的編成、空間的形成、區域間的網絡關係、自然地理的關係
- 行政都市:不會淹水,如彰化
- 對口貿易港:雖會淹水但商業潛質大土地肥沃,如鹿港
- 內陸中繼港:沖積扇,如西螺
- 山地資源集散據點:近山如林杞埔
空間脈絡研究下的文化資訊建構

文資保存再利用與城市發展實踐
- 地域經營整合:
- 區域所持有的問題提出並解決。
- 發現地域的魅力(資源)並且活化,積極地將資訊公布使區域活絡。
- 透過一連串的活動提升意象,積極地進行具有魅力的計畫。
- 歷史為腳本的藝術資源整合
- 以空間紋理歷史為文本 – 藝術家與創作的媒合
- 計畫的延伸發展 – 觀光相關事業的誕生
- 地方歷史的紋理調查
- 地方文化的發信 – 重新建造地方魅力
- 歷史與空間紋理的分析:找出與掌握前置型態的機制(找到其變與不變),以此為基礎探討「地方創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