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奮起湖的漢族群聚落

  • 教師 黃士娟、許勝發 / 北藝大 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 紀錄人 蔡戈尹 / 課程助教
  • 課程 107-1 日治時期臺灣建築史、台灣南島語族群建築
  • 地點 阿里山奮起湖聚落
  • 時間 2018年12月15日
奮起湖聚落的傳統漢人民居多具有寬大的前廊,可堆放、曝曬物品、增加半戶外空間。

阿里山該地區特殊之氣候及歷史背景造就的人文、經濟、生活方式如何去影響建築風格的形成。在山區的居民為了適應高山的氣候環境而建造出能適應不同季節變化之建築,並且在日治時期時融入日式建築語彙,發展出屬於自身特有的建築形式。

下腳店仔百年老老街

奮起湖聚落位於阿里山上,聚落內房舍依山勢而建,有許多的高低落差。因為車站的建設導致奮起湖的街區有新舊的區別,車站附近的街區因為日治時期的火車交通開始發展,也是現今奮起湖聚落中較為熱鬧繁華的地方,商業行為幾乎聚集於此處,而距離車站一段距離的「下腳店仔」則是在鐵路開通之前聚落發展的中心,也被稱為「百年老老街」。

位居山谷開闊處的下腳店仔,在清朝末年至日治時期鐵路通車前,漸成周圍聚落漢人與鄒族的山產市集、上下山人群歇腳的「休睏寮仔」,也是名副其實的奮起湖第一街。

奮起湖20號與165號

奮起湖20號老屋於大正三年興建完成,在日本時代是油、鹽、米、糖等物資的屯糧所,挺過二戰時期的轟炸遺留至今,現在由一對退休夫妻在內部經營「阿里山咖啡」。對面的「金茂興」比大姑媽雜貨店還早一年誕生,在當時肩負著屯糧所備用倉庫的任務。

20號民宅,位於下聚落處,現在是咖啡店,仍保留竹、木構造。
奮起20號民宅,也屬於傳統漢族穿鬪式屋架。

奮起湖165號民宅格局為一條龍的形式,沒有左右護龍。具有日式窗戶、日式榻榻米空間,全屋構造不使用釘子。奮起湖20號民宅是日治時期的屯糧所,現為咖啡店。原始屋架系統混合漢族穿鬪式與日式構造,店面左邊間仍保留屯鹽用的石牆槽。

奮起湖165號民宅,具有日式窗柵、榻榻米空間等日式建築語彙。
奮起湖165號民宅,木柱直接立於柱礎上。
奮起湖165號民宅,有漢式的穿鬪式屋架。

就地取材的民居

從奮起湖車站到中和派出所,沿路的建築形態是明顯的傳統漢人式建築,種類上是具有檐廊及檐柱的出廍起,而當地人也克服了地形上的起伏,房子錯落在高低不同的平面上,有步道可讓居民通行,在百年老老街裡更是可以見到十分標準的懸山穿斗式架構,在建材上,當地人運用木以及剖半的竹子當建材,隔間上運用竹編敷上灰泥的作法,這些都是相當經典的台灣漢式建築做法。

奮起湖聚落的傳統漢人民居多具有寬大的前廊,可堆放、曝曬物品、增加半戶外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