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建築群

  • 教師 黃士娟、許勝發 / 北藝大 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 紀錄人 蔡戈尹 / 課程助教
  • 課程 107-1 日治時期臺灣建築史、台灣南島語族群建築
  • 地點 阿里山奮起湖聚落
  • 時間 2018年12月16日

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裡,觀察國民政府時期的建築群的風格樣式及其使用之空間機能的展現。

日人興建阿里山森林鐵道的契機

阿里山的發展由1903年起森林鐡道興建為主要影響因素,由臺灣總督府計劃開發,為搬運木材之方便,開始進行勘查、測量及規劃設計,於1912年正式通車。林業所需大量的勞動力因而吸引人們聚居。日治期結束,由國民政府接收繼續延用,直至1963年轉型觀光。

 1896年,日本人在阿里山發現豐富的森林資源,著手研議開發計畫,並於1906年開始興建阿里山鐵道。為配合伐木及鐵路興建工程更於1907年4 月1日設置「阿里山郵便受取所 (即第一代 阿里山郵局)」。1941年更名為「阿里山特定郵便局」,由檜木建造,後因火災燒毀。第二代郵局設立在現今沼平 車站,於1967年2月完工。1976年沼平發生大火,郵局遭受波及,大火發生後,阿里山商店區、旅社區遷建,郵局也於1985年配合遷到現在位置,同年6月25日啟用至今。

阿里山郵局位於森林遊樂區入口處旁,海拔2274公尺,是臺灣最高之郵局。阿里山郵局整體上採用大量朱紅色及漢式裝式紋樣,樓高3層,屋脊簷角也仿北方漢式建築中的脊獸,目視有騎鳳仙人等共3尊。

阿里山公路局車站

阿里山公路局車站,當年政府機關採用 "宮殿式" 建築,這棟建築是阿里山三大宮殿式建築之一的公路局車站,現在已經改由嘉義縣公車處營運,內部曾改成便利商店,舊阿里山公車站位於森林遊樂區停車場旁,遊客人來人往,勘稱精華地帶。阿里山公車站采用仿漢式建築樣式,但現在已經有傾斜的狀況。

阿里山公車站采用仿漢式建築。

林務局員工宿舍

林務局第三員工寄宿舍如課堂老師所提,具有其明顯地現代建築樣式特徵,沿登山步道經過建築門口再往上走即可看到雁行的配置平面,其粗曠屋頂的落水口,看得出有向丹下健三的聖心女中致敬。整體風格坐落在山林裡恰如其分,美中不足是後期在陽台增建的仿木格柵有將建築水平線條遮蓋住。

寄宿舍的雁行平面
寄宿舍的屋頂落水口

現今的阿里山線鐵道

起初阿里山線並沒有以「阿里山」為名的車站,而是以終點沼平作為阿里山地區的總站,日治時期以沼平車站為中心向外發展,直至國民政府因應台18公路的闢建,才遷移至離公路較近也是現今的阿里山車站周圍,原阿里山車站站房於集集大地震全毀,2007年重建完工,此站為阿里山線(主線)的總站,亦是眠月線、祝山線的總站。故兩地的建築風格因年代而有不同。

    阿里山火車站以木構造為建築主體,月台上一排木質微彎半拱的木柱是最特別之處,可以看出阿里山車站是全台灣鐵路最大的一座木造車站建築體。

現今的阿里山車站